2016年3月14日星期一

淺談劉謙的硬幣程序---眼花撩亂



  第一段的表演,是標准的Matrix程序。我婚禮表演們知道,Matrix是由Al Schneider所創造出來的硬幣魔術,其表演的形式是用到四張紙牌與四枚硬幣。接下來或許就不一定有人知道,劉謙所表演的Matrix程序,我認為是參考於Daryl硬幣表演的版本,叫Sympathetic Coin。我們知道Daryl是1982年FISM近景紙牌的魔術冠軍,相較於他的紙牌魔術,我們似乎更少關注Daryl在硬幣魔術上的成就。

  對於劉謙Matrix程序的參考,我會有這樣的判斷基於兩點:第一,他在表演開始的硬幣移動;第二,紙牌正反交代的技巧。我覺得這兩個技巧(尤其是紙牌正反交代的原創性),是Sympathetic Coin作為這個程序的最大特色。關於Sympathetic Coin表演開始的硬幣移動,與Paul Harris Steal是為兩個不同的技巧,然而從表面的操作上看卻幾乎完全沒有不同。不過對硬幣魔術的表演者而言,還是可以「感覺」到兩者在操作上的細微差異。如果一定要說出具體的「感覺」,我想可能是表演者把紙牌蓋上硬幣那一瞬間的停頓差異。

  四枚硬幣的還原

  第二段的Backfire,我認為是劉謙的原創表演。首先,對於Coin Assembly在表演形式的區分,只有用到四張紙牌與四枚硬幣的方能稱為Matrix,如果在紙牌或硬幣的數量上作變化的表演,則稱為Coin Assembly。另外,這種四枚硬幣在桌面四個對角的類型表演,主要有三種效果。第一種效果,是將硬幣放在桌面四角進行一枚一枚的集合移動(Standard Effect);第二種效果,是看似將四枚硬幣集合的位置還原(Backfire);第三種效果,是將四枚硬幣在同一時間內的瞬間集合(Quick Matrix)。除了上述主要的三種效果,當然也有其它許多各種不同(無法分類)的效果,例如Dean Dill的Vanishing Matrix以及Shoot Ogawa的Matrix Un-Load。

  嚴格來說,劉謙Backfire的表演並非正統上的Matrix程序。雖然他以四張紙牌開始作為Backfire的表演,然而劉謙在表演的進行途中舍棄了兩張紙牌,所以這段表演可以視為Matrix程序的變體。

  紙牌與硬幣的覆蓋方式

  將四枚硬幣放在桌面的四個對角,如何再把紙牌將硬幣蓋上,是直接關系著硬幣Steal的技巧與方法。因此,當表演者進行Coin Assembly表演的開始,把紙牌將硬幣蓋上的動作,也就有好幾種不同的「自然魔術表演」方式,作為硬幣移動的操作。

  基本上,把紙牌將硬幣蓋上的動作只有兩種,即一次一枚硬幣的覆蓋,抑或一次兩枚硬幣的同時覆蓋。對於兩枚硬幣的同時覆蓋,Daryl的 Sympathetic Coin與Ponta the Smith的Matrix是為兩個明顯的例子;不過兩者對於硬幣移動的方法,則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操作技巧。事實上,Ponta the Smith硬幣覆蓋的方法也並非他的發明,在這以前Dan Fleshman的Matrix亦曾采取過這樣的覆蓋方式。

  一次一枚硬幣的覆蓋,Harry Allen 的Matrix與Shoot Ogawa他在眾多版本的Matrix當中,皆為同樣一種技巧的應用。至於其它的例子,Bill Malone的Matrix Presentation、Michael Rubinstein的Ultra Reserve Matrix等等,則以其它不同方法作小丑魔術為硬幣移動的嘗試。在這裡有必要說明的是,並非同時覆蓋兩枚硬幣或一次只覆蓋一枚硬幣相較下來得簡單或困難,而是表演者取決於硬幣移動技巧作為覆蓋方法的決定。

  基於此,這正是使我覺得第二段的Backfire為劉謙的原創表演。如上所述,我認為劉謙第一段的Matrix表演,是參考於Daryl的 Sympathetic Coin。為了讓表演流程的步驟一致,我認為劉謙維持了Daryl的表演——以紙牌將硬幣蓋上動作的一致性,構思了這段Backfire的表演程序。我們可以從Ponta the Smith的例子得到左證,從他的Matrix到Backfire Matrix再到Quick Matrix,亦可謂一套相當完整的Matrix程序表演。(實際上,我也在Daryl和劉謙表演的基礎上,完成了自己版本的Quick Matrix;待有較好的攝影機拍成影片,還望到時候能多多指教^^)

  手無寸鐵的四幣集合與程序結束的高潮

  第三段的表演,是為劉謙的Barehanded Coin Assembly。基本上,我認為這可以和第四段的表演放在一起討論。

  劉謙的Barehanded Coin Assembly,我認為是參考於Dean Dill的Call Shot。或許可能有人並不知道Dean Dill的Call Shot。如果換個說法,Call Shot的程序基本同為Dean Dill的Explosion,只是Call Shot少了那爆炸性一般放射狀的硬幣結尾。

  不可否認,劉謙的版本確實參考了Dean Dill的程序。不過不同於Call Shot或Explosion,劉謙在這段程序中間的一個部分,采取了不同的詮釋。在Dean Dill的程序中,第三枚與第四枚的硬幣是逐枚硬幣的轉移;劉謙的版本則是兩枚硬幣的同時移動(我認為這是非常漂亮的更動與詮釋)。另外,在這裡也順便作個補充說明,對於這段程序中最後一個部分將四枚硬幣的快速集合,除了Dean Dill以外,John Born也曾在他的Matrix’s God Way做過如是的表演。

  劉謙的Climax Ending樂團表演,毫無疑問同樣也是來自於Dean Dill的Explosion。就硬幣魔術的表演來說,一段程序表演往往難以有作為結尾的最高潮,像是Coin Across(不過就是移動)、像是Coin Through Table(不過就是穿透)、像是One Coin Routine(不過就是出現和消失)等等。因此一段硬幣程序的表演結束,盡管過程充滿驚異;然而一旦結束,卻彷佛又有一種不知缺少甚麼的失落。在這裡,David Roth的Jumbo Coin無疑是解決了這個困境的一大助力。

  Climax Ending的各類形式

  縱觀Coin Assembly的Climax Ending,基本上完成了四枚硬幣的集合(或還原),即為表演的結束。不過也有其他許多的魔術師不滿足於此,致力於開發程序結束的最高潮。其中,Jumbo Coin是最常被用來作為程序高潮的結束。例如Harry Allen的Matrix與Giacomo Bertini的Florentine Assembly等等;J。 C。 Wagner的Poor Man’s Matrix,則在四幣集合結束後出現第五枚的硬幣(不同於其它四枚硬幣的幣種),然後在觀眾驚訝之余,最後再出現第六枚的大硬幣。

  除了以Jumbo Coin作為程序的運用以外,還有其它的Climax Ending像是John Born的Matrix ReBorn把四枚銀幣瞬間變成了古幣;Dean Dill的Explosion則將四枚硬幣變出了十六枚(Cyril甚至將這樣的效果發揮至極致),等等。Dean Dill的Explosion是我認為在所有Coin Assembly的Climax Ending當中,最具有原創性與獨特性的效果。

  在這裏有必要一提的是,很多人往往都把Dean Dill的Explosion與Johnny Wong的Coin Bomber視為同一種表演的類型效果。不能否認雖然兩者都是Coin Production的效果類型,但我以為在表演類型的分類當中,Dean Dill的Explosion與Johnny Wong的Coin Bomber卻有著表演本質上的差異(這裏並非指道具的構造而言),而是兩者確實為兩個完全不同的類型表演。

  Dean Dill的Explosion,它的結尾是以Coin Assembly的前提表演而被創造出來,因此往往難以作為一個魔術的單獨表演。不同於上述條件,Johnny Wong的Coin Bomber則是在Coin Production的類型效果下,作為一個完全獨立的表演類型而被創造出來。與Coin Bomber為同樣的例子魔術師表演,還有Reed McClintock的American Dream無疑也是在這個屬性分類下的類型表演。

  後記

  這篇文章的寫成,試圖從劉謙硬幣魔術的表演,同時對Coin Assembly的硬幣魔術表演類型作一個整理上的分類(但好像不太成功,看看有時間再專文對於這個類型的整理與探討)。

  以劉謙作為例子的說明,主要是想指出,盡管並非所有的魔術效果都是自己的創造,然而只要加入自己的創意巧思,悉心找出符合自己風格的程序編排,一樣也能創造出非常精彩的魔術表演。

  事實上就硬幣魔術的手法效果而言,也難有獨創,因為經過幾百年下來的不斷開發,而人類卻只有一雙手和十個指頭,再怎麼具有硬幣隱藏的創意也不得不到捉襟見肘的地步。但是從另一方面而言,我也認為人類的想像力是無窮無限的,至今還沒有想出來的硬幣效果和手法,那是因為還沒有人想到可以那樣表演。期許硬幣魔術以不一樣的嶄新風貌,出現在這個世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